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政论杂文

文化四题(何二元)
【时间:2007/6/30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3879 次】

文化的积极与消极

 

    《词典》、《辞海》定义“文化”都用褒义,曰“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然而,事实上文化又确是有积极与消极之别的。远的不说,且说五四时期,便有新文化向旧文化的宣战;四十年代初,毛泽东作《新民主主义论》,也说过当时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半封建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为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

 

    今天,人们常以各种色彩来象征文化,比如带有犯罪倾向的文化是“黑色文化”,淫秽下流的文化是“黄色文化”,封建迷信文化是“白色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消极文化。至于积极文化是什么颜色,似乎尚无定论。

 

    消极文化确实存在,这是毋须赘论的了。问题在于根据逻辑的关系,我们就得推论说,消极文化也是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似乎不通,或许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必要改一改了。

 

 

文化是一种素质

 

    虽说文化有积极和消极的明确区别,但具体起来,有时又拎不清。比如校园文化中哪些是消极的,有关文件也只是说追星族“等”。其实文化固有其自身的积极消极之分,但更多的时候,这积极和消极都只是一种文化效应,它取决于接受者的素质。

 

    有些青少年,沉溺于武侠小说,荒废了正当学业,这时,武侠小说就产生了消极的文化效应。可是,最近又听说,狮城夺冠的复旦队同学,个个都是武侠小说迷,在最后一场决战时,他们正是运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四大恶人”的例子,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立场──这时,武侠小说便又产生了积极的文化效应。

 

    有时最高雅的文化,也会因接受者的素质低劣而变得庸俗不堪。比如交响音乐,何其雅也,由著名交响乐作曲家指挥家李斯特亲自演奏钢琴,更是高雅之极,然而,柏林贵妇人们演出的闹剧,彻底毁了这场音乐会:她们在音乐会上为争夺李斯特失落的一只手套而彼此扭打,一对姊妹竟因此彻底闹翻,还有一位公爵夫人将李斯特喝剩的茶水倒入临时腾空的香水瓶中以资永久纪念……这出荒诞的闹剧,被恩格斯记入给他姊妹的一封信中。

 

    所以,有关文件所使用的概念是“文化现象”。

 

    抵制校园消极文化现象,关键在于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质。

 

 

文化不可“炒”

 

    时下流行“炒”。炒股票,炒外汇,炒房地产,炒开发区,炒新闻,炒小说,乃至炒港台明星,似乎什么都可以“炒”。其实“炒”是最要不得的,它虚张声势,拔苗助长,买空卖空,无中生有,是一种大不老实的行为。“炒”之于经济,便产生泡沫经济,“炒”之于文化,便产生消极文化现象。事实证明,“炒”的危害极大。

 

    追星族问题,便源于“炒星”。

 

    有人不明白这一点,说“炒炒我们自己的星吧”,结果照样炒出偷税漏税,巨额回扣,假公济私,哗众取宠等等丑恶现象,照样会把我们的青少年炒得迷狂发烧。

 

    又有人主张炒炒文艺界以外的星,以为只要这样各行各业便可摆平。事实怎么样呢?比如炒体育明星,结果却是重赏之下,思想滑坡,热情过头,球迷闹事。那么炒炒“科星”总该是万无一失了吧,然而科学是一种老老实实的事业,不具备“炒”的价值,还是多给科技工作者们一点安静研究的空间吧。

 

    即使你“炒”的是真理,真理再前进一步也会成为谬误。不是有人借纪念毛泽东之名,大发不义之财吗?那“镀金”纪念章,“钻石”纪念表的官司,至今尚未纠缠清楚呢。

 

    如今,“炒”的名声已不大好了,取而代之的叫做“包装”。“包装”和“炒”究竟有何区别,是否同一回事,还有待观察研究,不过,在交足了“炒”的学费之后,起码有两条我们已不会再让步:

 

    一、谁也甭想再煽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非理性热情;

    二、必须货真价实。

 

 

营造文化氛围

 

    我们已经认识到不能用行政命令来搞经济建设,这是物质文化的进步。精神文化建设也应当如此,它有自身的规律,不能靠硬性规定,更不能搞“运动”。

 

    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氛围,它作用于人靠的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古诗说得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追星族的形成,就因为我们在青少年周围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打开电视看着,戴上耳机听着,翻开报刊读着,各种各样的小玩艺儿到处买得着。所以要从清扫文化氛围入手,使之见不着,听不着,读不着, 买不着。否则,周边不扫,单在校园禁止,是没有用的。

 

    而且这还不够,我们不能搞文化沙漠,我们应致力于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首先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传统、校园风气、校园思潮、校园规范、校园社团活动、校园人际关系、班级文化、寝室文化,乃至教师个体文化等等,都应成为研究的对象。

 

    而且还须社会的配合,社会是一个包融校园文化的大氛围。社会上卡拉ok厅,游戏机房等愈演愈烈,独独禁止青少年娱乐,不大可能也不大公平。同样,社会上越有文化越受穷越没文化越发财的现象不扭转,要想持久地维持校园内学习文化的热情,也是不容易的。

 

1994.5.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77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