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教育研究

何二元:人的思想从哪里开始?——议论文“三要素”批判
【时间:2007/6/30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7021 次】

    在我国传统的议论文教学中有所谓“三要素”的说法,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论述的中心,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写议论文首先要确定一个正确的观点,然后围绕论点找材料,最后用论据把材料和论点联系起来。

    于是就发生了疑问:人的思想应该从哪里开始?

    毛泽东同志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首先是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收集材料,然后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矛盾,使议论文“三要素”的说法不能得到纠正。

 

议论文“三要素”的由来

 

    在文体中划出议论文,我国古已有之,刘勰《文心雕龙》便有“论说”一篇。至近代更有西方文体分类法的影响。本世纪初,我国写作理论开始广泛借鉴西方的文体分类法,即先把文章分为美术文与实用文两类,美术文相当于文学,又下分为诗歌、小说、戏剧等,实用文又称普通文,再下划为记事、说明、议论等。如龙伯纯的《文字发凡》(1905),将文章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议论文四类;来裕恂《汉文典》(1913)把各种文体归纳为叙记、议论、辞令三种;陈望道《作文法讲义》(1921)认为“文章底种类,可以分作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诱导文五种”。后又经了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发挥,达成语文教育界共识,成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体例。

 

    至于议论文“要素”的说法,中国古代并无,推测起来,也当产生于引进西方文体分类法之后。较早出现的如陈望道《作文法讲义》(1921),已经使用“论题”“论点”“论证”“证据”等术语。值得注意的是,据于首位的是“论题”这一要素。夏丏尊的《文章作法》(讲义成于1919-1922年间,1926出版单行本),则把这一要素更加以强调,不过他用的术语是“命题”:“断定用言语或文字表示出来称为命题。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对于所提出的命题所给的证明”; “作议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认定自己所要提出的命题。命题确定了,然后加以证明。”

 

    “论题”的说法今见于逻辑术语,即“论证中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论题通常在论证开始时提出,而在论证终结时确定其真实性。梁启超《作文教学法》(1922)中也提到议论文要素与逻辑学的关系,他说:“中国古代有所谓‘名学’,印度有所谓‘因明’,西洋有所谓‘逻辑’,都是说思想和辩论的法则,研究怎么样才能立能破,我们统名之为‘思辩学’(旧译为论理学)。凡作辩论文,断不许违背思辩学的法则,凡当作文教授的人,最少要懂得思辩学的大概。”

 

    所以如果要完整地概括议论文的要素,那么就不应该只是“三要素”,而应该有“四要素”,即论题、论据、论证、论点。假如非要说“三要素”(中国人有凑三的癖好),那么也应该是论题、论据和论证,因为所谓“论点”,只是论题之一端,即“已经论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今逻辑学辞典有“论题”“论据”“论证”而无“论点”,《辞海》亦无“论点”辞条,是为确证。至于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提法究竟始于何时何人,还有待查考,不过,这一提法长期来已以讹传讹,影响到我国语文教学,则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议论文“三要素”的弊端

 

    议论文“三要素”的实际提出始于何人,已难以查考,但是形成这种认识的思想基础,还是可以推测的。议论文教学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在阅读教学领域,师生们面对的是静态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生动过程,已被最终凝固成了“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论模型,于是,就出现了下面这样的阅读分析方法:

    1.找出文章的论点(和分论点);

    2.找出文章所使用的论据材料;

    3.分析文章用论据证明论点(即论证)的过程。

    但是,我们始终不应忘记,这时所分析的只是一个静态的文本,而不是作者生动的写作过程,它截取了作者思想的一个片段,假如把片段当作整体,那么很容易误导学生,使他们滑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陷阱。

    马克思早就看出这种危险,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跋”中写道: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为了避免让人们误解在写作之前存在着一个“先验的结构”,马克思甚至不惜把已经写好的稿子重新压下,他说:“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但是,“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终究是不同的,尽管有马克思这样的严肃学者,但是我们教材中多数文章呈现给我们的却仍然仿佛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作者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观点,接下来的事情不过是拿材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已。这样一个文本,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读。(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要从修订教材入手。)

    议论文写作教学也是同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更注重那种模拟考场环境的“命题作文”,在这样的作文中,课堂(或考场试卷)的命题代替了论题,学生要做的只是机械地完成如下“三要素”:⑴ 审题并确定论点(其实就是揣摩并迎合出题者的意图);⑵ 围绕论点收集材料(这个工作也有人代劳,现在“论据分类材料”之类的东西唾手可得);⑶ 建立论证关系(通常只须在论据与论点之间加上“因为……所以”之类的关联词,自然就构成了证明或反驳的关系)。所以说这样的写作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甚至滑入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绝不是耸人听闻。

 

议论文“四要素”:让思想回到正确的起点

 

    议论文教学本来是有思想训练的目的的,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场以外),应该多训练学生从提出论题、研究论题出发,做“四要素”俱全的完整的议论文。

    国外教育很少有我们这样的命题作文,不但议论文,甚至连记叙文说明文也往往是要求有一个研究过程的。如美国学校有这样的作文题目:

    ——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过程:必须访问一位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报告。

    ——《我的父亲》,要求访问父亲、母亲,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父亲,写成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

    我国现在一些学校也在尝试“研究式学习”,写作小论文。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我觉得在实际操作中,小论文不可能全面取代议论文教学,还应该寻找一种更具普遍性的模式,我且称之为“四要素”写作。下面简单描述一下这种写作过程。

 

    1.论题

    对于“四要素”写作来说,写作的起点,并不是先有了一个论点需要发表,而是在思想上遇到了问题需要探讨,需要解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亦即韩愈所说的“惑”。有了“惑”怎么办?传统的做法是由老师来“解惑”,也就是由老师把论点说出来,然后让学生围绕论点去找证据(有时连这一步也有教参书代劳),这就形成前面所说的“三要素”的教学模式。“四要素”写作不是这样,它是由老师启发学生自己来“解惑”,把“惑”归纳成论题提出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惑”只是一种思想上的混沌状态,而提出问题则是对“惑”的注意并由此产生“解惑”的愿望,所以有人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有人说提出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问题明确了,才可以围绕问题去搜索材料。搜索材料不能带有先入之见,但是为了使搜索不至于漫无边际,可以根据经验先提出一个假设。论题往往开始于假设,这是它和论点的根本区别。在“三要素”教学中,作为论证起点的论点必须明确,不容置疑。假设却不是这样,虽然有时经过论证最终证明了这个假设的真实性,从而转化为论点,但是更多的时候恐怕是在收集材料和论证的过程中发现原先的假设不够严密,需要进行调整,甚至发现根本不能成立,需要全盘放弃,另辟蹊径。这是一种更加严格的思维训练。

 

    2.论据

    假设需要证实,这就要寻找论据。“三要素”写作,论点早已确定,论据也就无足轻重,它们往往只是对文章起装饰点缀的作用,而且在收集论据的过程中难免有为我所需的实用主义态度。“四要素”写作不是这样,论题还只是一个假设,假设能不能成立,全靠论据来证明,这就对论据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下大力气搜集材料,因为任何道理都已经是一种概括、一种抽象,而任何材料都还是具体的、个别的,个别的材料要能证明普遍的道理,就要有足够的数量,有时甚至需要做到“竭泽而渔”,这也正是“四要素”写作不宜当堂命题限时完成的理由。

    其次,要研究材料的价值,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材料。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②

    第三,要重视反例,因为通常正是反面的证据最能够启发思想。比如“勤奋出天才”,正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但是人们常常忽略了反面的材料:你读书很勤奋,为什么没有成为天才?我读书也很勤奋,为什么也没有成为天才?这么一问,才发现原来我们对这一论题的理解还很含糊,它的真实含义应该是“天才皆勤奋”,或“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那么接着还可以问:要成为天才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这就深化了对论题的认识。

 

    3.论证

    从逻辑的角度说,论证可以分为演绎与归纳两种。命题作文主要是对固有论题的演绎,“四要素”作文则更重视材料的归纳。王力先生说:“撰写论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我们知道,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一反过来就坏了。”。

    当然,归纳的过程可以最终不写进文章,这使文章看起来像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一个“先验的结构”,但是这一过程在思想上是绝不能够省略的,它体现在收集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也就是所谓的“文外工夫”。

 

    4.论点

    在“四要素”写作中,论点不再处于思维活动的中心,它只是思维之流水到渠成的一个结果,老师没有权力仅凭自己的判断或所谓的“标准答案”便判决它的正确与否,而应该追本溯源,考察它从论题到论据到论证的过程是否正常,是否严谨,是否顺理成章。所谓论点,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只能产生于论证之后,不能臆断于论证之前。尽管有时它从字面上看起来可能会和论题完全一样,实际上已有了质的区别。因为论题还只是一个假设(或者说对于前人已是一个结论,而在我还从未作过认真思考),在它成为一个论点时,才意味着我对这个假设进行了证明,前人的结论已经成为我自己的结论,思维在更高的层次回到了起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

    ② 列宁.统计学和社会学.列宁全集.23卷,279页.

    ③ 王力.谈谈写论文.转见:刘国正、陶伯英.中国近现代名家作文论,1210页.河南:文心出版.1992.6.

 

 

    本站链接:
 

    论证是哲学活动的本性(陈波)
    
议论文的论点也要有“据”(何二元)
    议论文要素及论题、论点、主题辨(谢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3925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