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信息时代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学
【时间:2005/9/24 】 【来源:网络 】 【作者: 待查】 【已经浏览3238 次】

本站按:此文重要,有知道出处者烦请告知,非常感谢。

 

    我们面临了什么样的变化:网络化的世界,信息如潮水般的向我们涌来。我们将会得到什么?我们将会得到无限的知识(这里的无限更是指没有边界)。也许我们还会在铺天盖地的信息垃圾中穿行(筛取信息的能力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实际上,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这场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知识分子的平民化,文本的通俗化。

    这对我们语文教学将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淡化文本意识、淡化文体意识。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适应这场变革的到来。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寻找资料的能力。主题词、关键词,

    知道在什么地方去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

 

    虚拟语境的教学。我们将面对一个虚拟的世界。语境的变化,将是我们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而发表意见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写作不再是一件神圣的事情,网络化的世界给了更多的人以发表的机会和发表的空间。作者将跨越出版社、编辑等等传统的中介,直接向读者说话,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书刊杂志将不再以纸张的形式出现。有限的纸张资源、难以普及的印刷技术和被垄断的发行渠道决定了今天的语文教学的特殊地位。我们的语文教学只能在文本状态下进行。

 

    未来的发表实在是太容易了,完全不需要名气、才华,不需要“达到发表水平”,你只需要一点点钱,甚至可以完全免费。

 

    这并不是恶梦,而是现实。网上的《黄金书屋》可以免费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书籍。谈话已经有了更生动的形式。这与其说是杂志的一个专栏,倒不如说是一间人声喋喋的会议室。这间会议室的惊人之处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在里面(其实应该说是上面”)高谈阔论,并且可以立刻得到回应。到那时我们将有了整天阅览室中只有一个读者与我为伴的经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我们怎样走向语文,而语文又怎样走向我们?

 

    面对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面对着浩如烟海的文本,只要你具备有索引的能力,网络便可以为你提供的大量的知识信息,难道还需要什么记忆力?互联网就是你的记忆!互联网是一条奔涌不息的长江大河,人们常常把上网称之为冲浪,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在网上搜寻知识是一个无穷的漂流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固定在一个老地方。在互联网上有如此多的知识,以至于你会对知识感到茫然、头痛、乃至厌倦。

 

    阅读不再是一种不可逆的线性的历史过程,而变成了交互指涉的快乐游戏。这种阅读具有一种非时间化的意识流的结构,仿佛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这是一幅全面解构的图景。

 

    世界变成了一部供人自由复制的大书的时候,我们这些研究者总是哀叹手头的资料陈旧,信息不畅。互联网的发展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夜之间把全部知识复制过来的可能性。

 

    当我需要某个方面的知识时,我们只要一上网查找,它就可能给了我1000个地址。这1000个地址中本身又包含了无数可供跳转的高亮度的关键词或者说节点。地址中有地址,地址的地址中有地址……这是一个无限庞大而自由的文本空间。

 

    这就是所谓的“超文本”(Hyper—text),文本中的文本,无穷指涉的文本。在超文本的时代,我们不过是超文本中的一个节点而已。一个个的节点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一篇篇文章或一本本书。这些节点没有等级,没有高下,没有谁拥有特权地位,也没有谁能一眼望到超文本的边缘,超文本是没有地平线的,有的只是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无穷的链接。这些节点可以由作者们自己来创造和维护,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改变节点的内容,删除旧的节点,增加新的节点。想象一下,一本书,刚写完(甚至还没有写完),全世界任何一个上网的人都已经有可能(可能!)看到它了。等到第二天,作者心血来潮地进行了一番修改,于是这本书又立刻像妖怪似地变了模样。超文本是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大书,是巴尔特所说的群星闪烁的能指的海洋,是后现代主义者从前的梦想所化成的现实。

 

    文字不过不再是“白纸黑字”了。在电脑屏幕前,我们又看到了文字,大量的文字,汹涌而来的文字。可是,这是怎样的文字呢?没有原稿,没有底本(布面精装本呢?珍藏本?签名本呢?),每一本书都同其他的书通过超文本进行链接,进行无穷的指涉。到最后,我们也许会只有一本电子超级大书,它涵盖了人类古往今来的一切知识,包括正在完成的文本。

 

    电脑不在乎一""书到底是一英寸厚还是一英里厚。如果有需要,一台网络化的电脑里可能具有多个"国会图书馆"的藏书量。由于网络出版使用的是比特而不是原子,所以当我读或者编(超文本和超媒体已经使""""很难加以分别)书时,我无需考虑书的厚度和重量,因为只要我愿意,无数的""可以涌入我的电脑并通过显示屏进入我的视线。即使我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所有书籍下载到电脑里,我的电脑也不会增加一微克的重量。

 

    当然,我用不着将许多部内容"于我如浮云"的书下载到我的电脑里,我无需把我的电脑变成一个公共图书馆,我需要做的是通过我的个人电脑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个人化为"我的图书馆"

 

    这个由比特构造成的虚拟图书馆与实际的图书馆相比,其最大不同在于,它可能比任何图书馆(比如国会图书馆)都大,又可能比任何图书馆(比如一个小图书资料室)都小。

 

    这是一个迷宫式的图书馆,即由作者建立的图书馆。但这样的作者并不能像一本书的作者那样将读者的视野限制住,因为这个图书馆更像是一个入口,读者可以经由这个入口走向许许多多自己感兴趣的别的图书馆,所以用"文献宇宙"来指称这个无限的文献系统是再恰当不过了。你操纵着你的个人电脑(如同一架"宇宙飞船")自由地遨游于这个"宇宙"里。

 

    一位哲学家提醒人们:在读书时要时刻小心那些"用文字进行绑架和抢劫"的作者。书本常常可能将我们的思想用无形的绳索捆绑起来,将我们自己的感觉和理智洗劫一空。我们常常可能舒舒服服地呆坐在作者们设置的陷阱里坐井观天,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我们常常可能因为视野的偏狭而把一个思想和知识上的"山大王"当作是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灵。

 

    你正在读的是一本没有厚度和页码的书,是一本越读越大因而你在有生之年读不完的书。读、编的过程很像是一场不断追逐地平线的过程──这追逐目标的过程就是更新目标的过程,从而使得你的追逐是一场绵绵无绝期的旅程。这种阅读经验在不断地扩展人的知识视野的同时,也直接使你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体会到"别开生面""豁然开朗"

 

    这种阅读方式的实质,就是使读者不再"面对"一本本装订好的书,而是置身于一个"超级图书馆"之中。这个"超级图书馆"又只能以你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因为这个"图书馆"虽然规模宏大,但它的"藏书量"可能却并不多,你是这个图书馆唯一的(或者至少是主要的)读者。这是一个活的图书馆,一本不断生长着的书,它生长的过程就是你在知识和思想上生长的过程。

 

    以一种令人快乐的强制方式使人成为一个专心致志的"研究者""探险者"。人在不断"激活"文本时,超文本也自然而然地"激活"着人的理智和感觉,使人焕发出巨大的心理能量。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乏可能成为"天才"的人,而往往缺乏"激活"天才的环境和机制。从字面上讲,"天才"就是由""所生的""(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可以预见,"文献宇宙"这个新天地将生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来,换句话说,无数个"我的图书馆"必将造就无数个"本身就是一个图书馆"的莱布尼茨。

 

    复杂是人类的大敌,智者追求简洁,愚者赞叹庞大和繁杂,但人类却是无休止地被复杂性所困扰着。创造复杂性是人类本性中的孤独使然,为了摆脱永恒的孤独,人们就去创造复杂的人造物,而人类的脆弱和不完美都体现在这些人造物中。我们的计算机软件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益复杂,出现各种运行故障的频度和机会也在迅速增加。

 

    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人人都能参与,同时杜绝一切因种族、经济能力、武力或出身门第而带来的特权或偏见。

 

    我们会在网络空间上创造一种思想的文明。它将比你们这些政府们以往所造就的世界更加友善、更加公正。

 

    创造复杂性是人类本性中的孤独使然,为了摆脱永恒的孤独,人们就去创造复杂的人造物,而人类的脆弱和不完美都体现在这些人造物中。我们会在网络空间上创造一种思想的文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816 位浏览者